小沫这么快来找我,是我没料到的。
这不过是她辞职后的第17天。
在她宣布要辞职歇俩月时,我说,能坚持一个月,我敬你是条汉子。
最初的10天是极其愉悦的,出去旅行一圈,把想去的地方走一遍,时间过得很快。
回来后舒舒服服歇两天也还好。
可过着过着就不是那么回事了。
自己一个人宅够了,想出来浪,可大家都在忙,根本找不到人玩耍。这个要加班,那个要出差,约来约去,忽觉自己像极了等待被宠幸的妃子。
你停下来了,可是抱歉,这个世界还在运转,大家都在往前赶。最后真的就像阿桑在《叶子》里唱的,我一个人吃饭旅行睡觉走走停停......
从喧闹到孤独,要适应。要克服这种落差,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为什么知道?
因为我真真切切体验过。
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,在做了一年半之后,辞职休息了三个月。
当时只是想着,大四上学期就签了工作,都没有像别人一样在象牙塔多混一年,于是就任性了一把。
在这三个月里,只做了一件正事,拿下驾照。除此之外,真的是,彻彻底底休息。
一个人生活,看看书看看电影写写字,饿了做做饭。·
无聊到什么地步?宫崎骏的所有动画,我翻来覆去看三遍都不止。特别喜欢的几部,甚至可能超过五遍。而且保证每一遍都有新感受。
这样的日子,惬意吧?可我并未觉得轻松。
挣脱工作的牢笼,终于自由了,但终日无所事事,难免心生惶恐。
而家长也时不时把焦虑传递过来:什么时候出去上班呀?这样成天宅在家里也不是办法。
即使之前已经跟家里备过案,说自己只是想歇一阵子,真正实施起来,家人还是很快就按捺不住了。
这样一来二去,无形中又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。
到最后,这份“自由”早已变味,明明是要放松,却适得其反,比上班还心累。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?
工作时,不拖延到最后一刻,就一定不会痛快完成某项任务,然而任务完成前的每一天,那份紧张感一直存在,从未消除;
减肥期间,偷偷大吃大喝应该高兴才是,然而并没有,片刻的欢愉往往伴随巨大的愧疚感;
面临考试,却还在打游戏,应该很嗨很刺激,但玩的时候提心吊胆,丝毫不比坐下来复习功课来的轻松。
为什么?
因为内心清楚知道,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。今天偷的懒,都是明天给自己留的坎。
除非你的人生就是以做一个一无是处消极怠惰的人为目标,否则,懒散不会比自律更轻松。要不怎么说,自律的人生更自由呢?
《自控力》一书中,对这种“懒散也很心累”的心理有很透彻的描述:
人们往往弄不清“我要做”“我不要”和“我想要”三者的区别。一个人的意志力,只有通过这三种力量的协调,才会达到平衡,才会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。
“我要做”是一种浅层欲望,比如看到蛋糕店的奶油蛋糕,你的第一反应是,我要吃。这种欲望直观而强烈,然而满足后,带来的快感也会迅速消失,甚至产生空虚和不安。
“我想要”是深层欲望,也是你内心真正的欲望,只有实现它,才会真正快乐。减肥时偷吃为什么不开心?因为你真正想要的,并不是吃下眼前的食物,而是成为一个身材纤细的人。
而实现深层欲望,就要动用“我不要”的力量。
懒散是为了自由,这种做法好像是得到了自由,可实际上,在一无所获的懒散中,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心安理得。
懒散只会把自己的选择权变得越来越狭小,一旦丧失选择权,谈何自由?
越懒越累,是必然结果。
山本耀司说:
“我从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,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更广阔的人生。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、有价值的。”
如何绕过懒散,找到自由的正确打开方式?这里有几个实用小建议:
今日事今日毕
绝不把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做,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?跟拖延划清界限,就能有效隔离眼前的懒散。
每天强迫自己做一件不想做的事
狠狠推自己一把,千万别小看这种“受虐”行为,它能让你的信心一天天增强,对克服懒散实现人生大规划十份有利。
提前做好计划安排
什么阶段该做什么,高效务实,否则,一步乱步步乱,最后只能用时间来弥补战术上的失误,最终丧失更多自由。
生命只有一次,懒散与理想肯定是背道而驰的。
与其被动等待,不如用尽全力,搏它一个不后悔。